孟子思想研究、孟学史研究大多重视大章,相对忽略小章。
《周易》说要顺天应人,有等级制不能不讲仁义,也有必要进行一些革新,要有独立不羁的精神。因为乾道变化,各正性命,向人们显示了无限杂多、变化不定的自然万物具有相互协调、不断生长变化的合规律性。
也是《荀子·天论》说的阴阳大化。生育万物,推进不已,是天地最伟大的功能与生命阴阳交感创新最大的特性。列国争雄,百家争鸣之后,荀子、韩非、《春秋左传》等,都综合各家思想,提供建国方略。天象变化和万物生长变化都各正性命,永久而长远。墨子怕追求生命过分而成灾。
它也不同于古希腊的太阳神精神,崇拜清晰的秩序法则、尺度比例等。《周易》基于生命哲学,以合天地万物生命存在与发展的规律性,来说明宇宙是和谐的,抓住了宇宙之所以和谐的根本。正如王阳明所说:人若知这良知诀窍,随他多少邪思枉念,这里一觉,都自消融。
因此,致良知就是使良知豁显、挺立于心,成为所有人共同遵守的准则。药石之类,皆可以疗疾:只为同此一气,故能相通耳。就是说,如无私欲,小人之心便是一体之仁,如有私欲,大人之心如小人之心,便是一体之仁亡,因此,如要去除私欲,就必须推行万物一体之仁之教,即天下之人心,其始亦非有异于圣人也,特其间于有我之私,隔于物欲之蔽,大者以小,通者以塞,人各有心,至有视其父子兄弟如仇者。知之真切笃实处,便是行。
尔意念着处,他是便知是,非便知非,更瞒他一些不得。故五谷禽兽之类,皆可以养人。
因此,致良知也是知行合一,即道心者,良知之谓也。致是良知而行,则所谓‘天下之达道也。致良知为人世间建立绝对至善准则,以唤醒人们对良知的敬畏而依良知作为。一有私欲之蔽,则虽大人之心,而其分隔隘陋犹小人矣。
况徒口讲而可得尽知乎?今只管讲天理来顿放着不循。我今说个‘知行合一,正要人晓得一念发动处,便即是行了。王阳明认为,理是心之本体:这心之本体,原只是个天理。知行合一要求掌握知识的同时必须实践。
王阳明说:今人学问,只因知行分作两件,故有一念发动,虽是不善,然却未曾行,便不去禁止。致良知也是将良知推至事事物物,从而确立为判断事事物物的准则,他指出:若鄙人所谓致知格物者,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也。
若行而不能精察明觉,便是冥行,便是‘学而不思则罔,所以必须说个知。概言之,心即理之当代意义在于:挺立善在我的自信而自觉地行善、具备改过迁善的勇气而努力地自新、确立天理为评价事功的绝对准则以纯化成就事功的动机。
世事纷繁复杂,但无不以良知为极则。知行合一要求人们把动机或念头当作实践看待,将恶念视为现实的危害从而加以警惕并抑制。王阳明说:‘知行合一之说,专为近世学者分知行为两事,必欲先用知之之功而后行,遂致终身不行,故不得已而为此补偏救弊之言。如果秉持万物一体之仁的理念,就要视人之痛如我之痛、视人之苦如我之苦,王阳明说:天地万物,本吾一体者也。总的来看,通过对心即理、知行合一、致良知、万物一体四个核心命题的剖析、解释,王阳明心学的价值已全方位地向人们敞开。王阳明认为,这个至善本体也是判断事功的根据和标准,事功是否应该得到肯定和赞美,必须考察成就事功的动机(心)是否合乎天理。
王阳明说:良知只是个是非之心:是非只是个好恶,只好恶就尽了是非,只是非就尽了万事万变。王阳明说:夫圣人之心,以天地万物为一体,其视天下之人,无外内远近,凡有血气,皆其昆弟赤子之亲,莫不欲安全而教养之,以遂其万物一体之念。
君子之学,何尝离去事为而废论说?但其从事于事为论说者,要皆知、行合一之功,正所以致其本心之良知。可有些人将圣人视为博学多才的典型,从而无止境地追求知识的丰富、才能的卓越,但知识无限、才能无界,以致终身成不了圣人。
可见,知行合一意味着言必有信、言行一致,也是对那些说一套做一套之虚妄行为的批判。故夫为大人之学者,亦惟去其私欲之蔽,以明其明德,复其天地万物一体之本然而已耳。
‘致知云者,非若后儒所谓充扩其知识之谓也,致吾心之良知焉耳。这样,良知就被确立为人间的普遍法则,成为世人共同遵循的大本和达道,即是良知也者,是所谓‘天下之大本也。但若明于万物一体之仁的精义,则意味着爱护生命以求安全、关怀生命以求发展、尊重生命以求和平,从而构建起各美其美、美美与共的人类命运共同体。及其动于欲,蔽于私,而利害相攻,忿怒相激,则将戕物圮类,无所不为,其甚至有骨肉相残者,而一体之仁亡矣。
盖在平时徒以口舌讲解,而未尝体诸其身,名浮于实,行不掩言。禽兽可以养人、药石可以疗病,人与万物彼此相生相养,因而污染万物就是污染自己、伤害万物就是伤害自身,所以不可伤害万物,不可破坏自然。
由于人们眛于万物一体之仁的精义,肆意放纵私欲,争权夺利,戕物圮类,甚至骨肉相残,而如此不幸的场景仍然频繁出现于当世。就是要求人们将恶彻底制止于动机状态,因而对提醒人们在意念处消灭邪恶无疑是具有积极意义的。
一旦有了私欲,便会出现小人之心替代大人之心、淤塞之心替代通畅之心的情形,从而导致父子反目、兄弟相残,因此,必须推行万物一体之仁之教以去除私欲。王阳明说:我今说个‘知行合一,正要人晓得一念发动处,便即是行了……此是我立言宗旨。
仁即血气贯通,麻木不仁,因而仁为基础的万物一体意味着人与万物是息息相关的生命体。概言之,知行合一就是要求即知即行从而理论联系实际,就是要求知行相称从而知行相益,就是要求知行相符从而言行一致,就是要求视意念为行从而防范恶念转变为恶行。《易》言‘知至至之,‘知至者,知也。心即理——自信人心之善心即理是阳明心学的核心命题。
在他看来,去除私欲以恢复善体,既是人应有的自信,更是人内在的责任,只要人愿意在使心纯乎理上尽其心力,便能去除私欲而再现心体之光。良知是是非、善恶的准则,这个绝对准则人人皆有,先天内在于心。
理也是善体:然至善者,心之本体也。王阳明说:吾教人‘致良知,在格物上用功,却是有根本的学问。
能践行知行合一,对当今社会是大有裨益的。既然致良知强调良知在场、强调良知付诸行动,那么,对那些只将良知拿来把玩不付诸行动的人而言,无疑是一记当头棒喝。
还没有评论,来说两句吧...